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、国际间投资普遍走势低迷之际,一些投资国纷纷中止与原苏联地区伙伴的合作,甚至几天内就从对象国撤出数百亿美元的投资,加剧了这一地区的金融动荡。但是,波罗的海三国却“风光独好”,成为投资的热点,尤其是北欧投资者大举进军波罗的海三国之势有增无减。
据2月3日《波罗的海商务报》报道,爱沙尼亚自1991年以来,仅从北欧国家就获得近13亿美元的投资;1998年在原苏联地区金融动荡最剧烈之际,拉脱维亚仅1—9月份就获得北欧国家投资近1.2亿美元。金融危机不仅没有使波罗的海三国丧失投资,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北欧国家资金的流入。不仅金融风暴未能对波罗的海三国经济造成剧烈动荡,而且三国在金融风暴狂飙的原苏联地区仍“风光独好”。
这一切首先是由于三国经济政策的宽松和开放。无论是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,还是立陶宛,都是分别只有157万、268万和370万人口的小国,其资源普遍贫乏,国内市场十分狭小,经济易受周边国家的影响。但是,三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,只有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大力对外开放,才能使经济快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。因此,三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市场经济,减少行政部门对经济过多的干预,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。三国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政策,从法律上确保投资者及其合作者的经济利益,使得国家、投资者和合作者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均有利可得。在税收方面三国也对外国投资者给予多方优惠,尽量减少审批投资的手续并缩短时间。透明开放的经济政策、法律上对投资者利益的维护以及多方的优惠,使投资者免去了对政策是否长久和稳定的顾虑,绝大多数外国投资者对三国投资前景看好,并继续将其投资的重点放在工业等需要长期投资的部门。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,西方投资者一再减少对原苏联地区的投资,甚至从一些国家撤资,但流入波罗的海三国的外资却依然如故,三国再次成为北欧国家投资的热点。
不可否认,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位置优越,成为北欧商品打入原苏联地区的门户。波罗的海三国重新独立后,北欧国家即不止一次地称三国将成为北欧地区的一部分。的确,随着近年来三国经济持续发展,这三个波罗的海小国已同北欧经济进一步融合和交织,成为北欧经济难以分割的一部分。如果说前些年北欧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占领三国市场,那么,近年来投资的主要方向则成为面向独联体甚至是整个欧洲了。北欧的投资者们似乎已对三国狭小的市场失去了兴趣,而是利用三国便宜的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。拉脱维亚投资与发展司的负责人引述北欧一份与三国合作的计划说,在今后的5年内,北欧要对波罗的海三国80%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,以便让波罗的海三国“名下”的北欧产品遍及独联体的每一个角落,同时也让北欧“名下”的波罗的海三国产品打入东西方市场。正像一些舆论所称,波罗的海三国正在变为北欧产品攻打独联体市场的“桥头堡”。
近年来北欧大量投资波罗的海三国还有一个一般不为人所知的原因,这就是防止波罗的海三国较为便宜的劳动力涌入北欧国家,对北欧国家公民就业等构成竞争。波罗的海三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,但工资却远远低于北欧国家,因而,三国劳动力在北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。为了尽量减少对本国公民就业构成竞争,精明的北欧国家不是采取堵的办法,而是投资波罗的海三国,让劳动力在当地就业,就地消化。这样既赚钱得利,又维护了北欧的平静。
金融危机搞得许多国家“人仰马翻”,谈虎色变。但波罗的海三国却风光独好,外来投资有增无减。看来还要避免危机或将危机减少到最小程度,除了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作环境之外,能否给投资者以长久的信心,也是其中的关键。
(本报明斯克2月9日电)